读《素晴日》有感

信仰上帝,意味着你理解了人生的意义。
信仰上帝,意味着你意识到,世界的事实并非一切的终点。
信仰上帝,意味着你看见了人生的终极意义。
上帝不会创造奇迹,不会在一周内缔造世界,几乎什么都不做……但即便如此,祂依旧不负责任地在我们耳边低语:“幸福地生活吧!”
上帝,祂并非为任何一个人而存在,却创造了一切和谐的整体。那便是被称为“上帝”的存在的本质。
无论是欺骗与不公,虚伪与卑劣,还是污秽与背叛,祂都允许这一切存在。
即便我们承受着不合理的人生,祂依然轻声对我们说:“幸福地生活吧!”

——《素晴らしき日々~不連続存在~》

近日,我体验了一部视觉小说:《素晴日》(即《素晴らしき日々~不連続存在~》)。尽管它是一部妥妥的十八禁作品,我之前绝不会接触这类题材,但《素晴日》实在让我无法抗拒。

作品采用了多视角叙述,手法类似《寒蝉》。第一章的叙述轻松愉快,末尾借助《银河铁道之夜》相似的场景,给人一种短暂的明亮与轻快。到了第二章,剧情陷入无尽的“电波”风格,叙事犹如意识流般迷乱,情节发展毫无底线,带来了极强的冲击感。直到最后三章,才逐渐拨开云雾,故事线索如拼图般慢慢拼合,整个结构逐步明晰。

在作品中,引用了诸多哲学与文学经典,如《银河铁道之夜》《爱丽丝梦游仙境》《西哈诺》,还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甚至还有《逍遥游》——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尽管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并不系统,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还是尽可能浏览了一些内容。这是必要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康德的先验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以及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诸多观点息息相关。

其中,“天空”这一概念多次被提及,起初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来才渐渐明白。它似乎象征着人物主观世界的界限。羽咲的父亲去世时,她奔向向日葵花田前方的坡道,那里便是她眼中的世界尽头。而高岛石榴与另外两个伙伴在面对残酷的欺凌时,选择了凭着一丝希望,跳向“天空的边界”,试图逃回那个自己曾是英雄的世界。结合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观点,这种突破“天空的边界”也许就是突破世界的界限,去寻求世界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6.41)中写道:

世界的意义必然存在于世界之外。

在世界中一切都如其所是地存在,一切都如其发生地发生;

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价值——如果存在一种价值,它也不会有真正的意义。

若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它必然超越所有发生和存在的事物。

而使这种意义非偶然的根源,不能位于世界之中,否则它本身也是偶然的。

这意义,必在世界之外。

卓司的观点恰与此相符。他认为世界之内的一切皆无意义,唯有死亡,或回归天空,才拥有真正的意义。卓司所言的“回归天空”,其实就是去寻找那超越世界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但并非彻底虚无,它不可证伪。

卓司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确有道理。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的诞生,再到生命的出现,人类文明的发展,直至整个宇宙的毁灭,纵使经过数百亿年,在永恒面前也不过如一瞬。相较于无穷的宇宙,人类的时间显得微不足道。无论是光辉成就,流芳百世的事迹,由或是遗臭万年的人物,终将化为虚无。换个角度说,世界的意义必然在世界之外——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缸中之脑”世界、“矩阵”世界,其意义都存在于外部、现实的世界。因此,卓司认为他的最终目标是“回归天空”,去寻找那存在于世界之外的意义。

虽然这个观点看似有道理,且无法被证伪,但我并不认同它的可取性。

如彩名所言:“对无法言明之物保持沉默……绝不轻易窥伺地狱,也不应将窥伺地狱当作一种勇气。”这与维特根斯坦的名言遥相呼应:“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卓司追求的正是这类“无法言明之物”,他所寻找的是存在于世界之外的意义。而康德曾将世界划分为“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卓司只关注了“事实世界”,这使他的追求在自身的逻辑中也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世界是人类意识之外的世界,而价值世界则关乎主观情感、美善正义等问题。对于人类而言,意义应当在“价值世界”中去寻找。我猜测,皆守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正是卓司与皆守之间概念框架的根本对立之处。

在还未恢复记忆时,皆守曾说道:“在某种意义上,我是被上天眷顾的……人会带着明确的目标出生吗?正因为没有,人才会痛苦……所以我是被眷顾的。无论存在理由为何,我都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人被创造出来……”

尽管我并不认同生而具有意义,但皆守显然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作品的最终结局中,木村与皆守讨论了“时代的闭塞感”。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丰富,因此他们也常常试图追求超越世界的意义。然而,我认为我们应当更注重在“价值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正如萨特所提倡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与选择,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在“美好的每一天”结局中,无论是重新找回希望的生活,或是回归田园、重拾旧日时光,都是超越自我的体现。

至于SCA-自究竟想表达什么,他在采访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这部作品是为那些需要它的人提供的专用梯子,对不需要的人来说毫无用处。用完了,就可以丢弃,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也曾提到类似的观点:“我的命题充当了阶梯——用它们攀登,最终你会发现它们是无意义的。然后,你必须把阶梯抛开。”

《素晴日》的内容无法通过几句话概括清楚。虽然我在其中似乎体悟到了些许“在虚无的存在中超越自我,创造意义”的思想,但正如艺术的主观性所示,每个读者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具体的感悟,最终还是由作品的读者自己去定义。

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
For —— put them side by side
The one the other will contain
With ease —— and You —— beside

The brain is deeper than the sea
For —— hold them —— blue to blue
The one the other will absorb
As Sponges —— buckets —— do

The brain is just the weight of God
For —— Heft them—— Pound for Pound
And they will differ —— if they do
As Syllable from Sound

—— Emily Dickinson, 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

“幸福地生活吧!”

腊月三十,2023

Jun Amane

追记:这篇文章写了一年~

上一篇
下一篇